三人行必有我?guī)煼g
“三人行必有我?guī)煛笔浅鲎浴墩撜Z十則》的一句話,這句話源自孔子和其弟子的一些事跡,意思是幾個人一起走路,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,這句話提醒我們要保持謙虛、開放的心態(tài),善于從他人身上汲取智慧和經驗,不斷學習和成長。
三人行必有我?guī)煼g
意思是幾個人一起走路,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。三,虛數,極言很多。此句中泛指多個人。焉,是兼詞“于之”的意思,翻譯為“在其中”。師,值得效仿的人。
論語十則:
子曰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?”
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: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”
子曰:“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。”
子曰:“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?!?/p>
子曰:“由,誨女知之乎!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?!?/p>
子曰:“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內自省也。”
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?guī)熝?。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?/p>
曾子曰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遠乎?”
子曰:“歲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?!?/p>
子貢問曰:“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?”子曰:“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?!?/p>
三人行必有我?guī)煹墓适?/strong>
項橐打小就十分聰明,鄉(xiāng)里之間無人不知,不但如此,隨著人口的流動聲名遠播,終有一日孔子也聽說了這個神童,一直就想見見,可是孔子在魯國國都,項橐在齊國的南部,二人相距實在很遠,一直無緣相見。
孔子因為得罪了權貴,被迫離開魯國,浪跡天涯,一路上風餐露宿,苦不堪言。這一日潛過齊國邊境,孔子終于松了口氣,于是想去看看海,子路便趕著馬車陪孔子前往。
在途中碰到幾個小孩在路中間堆了一堆土,子路很生氣,心想這誰家的小孩這么調皮,把路都給堵了,于是呵斥幾個小孩,讓他們讓路。幾個小孩根本不理,繼續(xù)玩耍。
子路一看就火了,就想動手,孔子一看趕緊叫住子路,心說你要是把小孩打了,傳出去我的學生只會欺凌弱小,與我的面子上須過不去,于是孔子去問小孩,說你們?yōu)槭裁床唤o我們讓路啊。
這時候項橐出場了,就是這群小孩中的一個。
項橐對孔子說,我們筑的是座城,只聽說車馬繞城,沒聽說城讓車馬的??鬃勇牶笫强扌Σ坏?,見小孩可愛就讓了小孩,繞土堆而過。
孔子見路邊有一農夫,便上前詢問以示自己的仁德,可是問的問題很古怪,孔子問農夫一天揮多少下鋤頭。我現(xiàn)在還疑惑不解,圣人孔子怎么會問出這么個愚蠢的問題來,看來人說孔子五谷不分四體不勤是有道理的。
農夫只知道種地,誰還數著揮多少下鋤頭啊,頓時張口結舌,說不出話來??鬃右妴柌怀鍪裁矗簿团d致索然,帶子路離去。
等師徒二人看完了海回來,又路過這里,子路趁歇息的時候去問那個農夫,剛才我老師問你什么了。農夫回答說,他問我一天揮多少下鋤頭;子路也問,農夫就說你的馬一天踏多少次題我就揮多少次鋤頭。子路聽后很以為然,認為農夫很機智,回去就跟孔子說。
孔子納悶啊,剛才他沒說啊,就下車問農夫,農夫也不隱瞞,告訴孔子是他兒子說的。孔子頓時想起那個齊國神童來,當天便在當地住了下來,要找項橐說話。
孔子開始還不太相信一個七齡小童能有多大能耐,便心存輕視,可一上場就讓項橐的幾個問題給滅火了,幾個問題一個也答不出來,項橐就嘲笑孔子說‘孰為汝多知乎’。當時孔子恨不得地上有個縫好鉆進去。
要擱旁人這下可就真栽了,孔子還真拉的下臉,給項橐一鞠躬,口中稱后生可畏,說是要拜項橐當老師。別說項橐沒這個想法,即使有,他爸也不能讓他這樣干,旁邊的農夫趕緊上來阻攔,連聲向孔子陪不是。
可是子路在旁邊都看在眼里,心里對項橐也不很滿意,孔子畢竟還是有學問,看出子路的面色不豫,馬上出言教導子路,說‘三人行,必有我?guī)熝伞谑呛蹩鬃蛹仍诘茏用媲氨4媪嗣孀?,又留下了謙虛不恥下問的美名。
三人行必有我?guī)熝山o我們的啟示是什么
"三人行必有我?guī)熝?quot;是一句出自《論語》的名言,意思是無論身處何地,與任何人交往都可以從中學到東西。這句話蘊含了以下啟示:
1.學無止境:無論我們與誰相處,都可以從對方身上學到一些東西。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經歷和知識,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并豐富自己的見識。
2.尊重他人:這句話提醒我們要尊重他人,并認識到每個人都有值得借鑒的地方。我們應該對待他人開放心態(tài),充分利用交流機會,相互學習成長。
3.謙虛謹慎:在面對不同人群時,我們應該保持謙虛、虛心和謹慎的態(tài)度。即使我們在某個領域有較高造詣,也不要傲慢自大,而是持續(xù)學習并愿意接受新的觀點和知識。
總之,“三人行必有我?guī)熝伞备嬖V我們,無論與誰相處,我們都應該抱著謙虛的態(tài)度,學習他人的長處,并不斷完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