阮琴和月琴區(qū)別
阮琴是一種彈撥樂器,屬于直項琵琶的一個種類,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樂器。阮琴種類豐富,有高音阮、小阮、中阮、大阮等多種類型。阮這種樂器的古曲早已失傳,所以并沒有傳統(tǒng)的阮樂曲。阮樂曲皆是現代作曲家新做的曲譜,例如1987年創(chuàng)作的《云南回憶》。
阮琴和月琴區(qū)別
現在的月琴和阮最大的區(qū)別就是琴頸的長短。月琴比阮矮,也沒什么味道,但聲音比阮渾厚。
1.音色不一
月琴:聲音柔和,中音區(qū),適合彈抒情的曲子。
阮:聲音很沉悶,比較適合沉悶的曲子。
2.外形不一
月琴:琴身是一個圓形的共鳴箱。
阮:琴身是一個呈扁圓形的共鳴箱,十二個音柱。
3.演奏時指法上的不一
阮:捺、帶、擻都是用左手指發(fā)音,虛音是與左手彈奏的實相對而言的。
4.彈奏不一
月琴:用撥片彈奏。
阮:多用撥片彈奏。
5.用途不一
月琴:常用于戲曲、曲藝和歌舞伴奏,也用于合奏,是京劇樂隊三大伴奏樂器之一。
阮:在樂隊中常擔任演奏曲調。
阮琴和月琴分別是什么樂器
1.阮,阮咸的簡稱,還有一意即長頸琵琶,形似今之月琴,與從龜茲傳來的曲項琵琶不同。
西晉竹林七賢之一阮咸善彈琵琶,唐代開元年間從阮咸墓中出土銅制琵琶一件,命名為“阮咸”,簡稱“阮”。結構是直柄木制圓形共鳴箱,四弦十二柱,豎抱用手彈奏。唐時琵琶是軍中傳令之器,故有欲飲琵琶馬上催的說法。
2.月琴,漢族彈撥樂器,起源于漢代。
音箱呈滿圓形,琴脖短小。全長62、音箱直徑36.3厘米。琴頸和音箱邊框用紅木、紫檀木制,邊框用六塊規(guī)格一致的木板膠接而成。面板和背板桐木制。箱內置兩道音梁,支兩個音柱。四軸,四弦,每兩弦同音,五度定弦。琴頸和面板上設八或九個品位。
阮琴的歷史發(fā)展
阮琴起源于秦漢,鼎盛于唐宋,沒落于明清。
秦朝時,幾十萬人修長城,交談不能用喊,后來就做了個鼓,一搖就知道該吃飯了。大家都住在一起,要娛樂,所以就在鼓上面安了個弦。從這個樂器繁衍出兩個樂器,一個是三弦,一個是后來人做成木頭的秦琵琶。
漢武帝元鼎二年(公元前115年),張騫出使烏孫國,烏孫王昆彌與漢通婚。在烏孫公主出嫁前,漢武帝命樂器師制作出一件能在馬背上彈、便于攜帶的樂器,以解烏孫公主遙途的思念之情。此樂器便是“阮”,古代稱之為“秦琵琶”。
相傳是魏晉名士“竹林七賢”之一的阮咸以擅長彈奏琵琶著名,他完成了改革,因此后人稱之為“阮咸“或”阮咸琵琶”。
王昭君出塞時所彈的琵琶實際上就是今所說的阮,而并非是琵琶。
到唐宋時,阮已經非常普及了,貴族家庭都有一把。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在詩中寫到:“掩抑復凄清,非琴不是箏。還彈樂府曲,別占阮家名。古調何人識,初聞滿座驚?!笨梢娙钤谔拼挠绊?。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會彈阮,不僅如此,還作曲、做樂器,給大臣來彈。
至宋代阮咸簡稱為阮,此名稱沿襲。但阮在明朝逐漸消失,清朝已找不到這樣的樂器,徹底失傳。
阮是琴箏的共體,它能彈出古箏的味道,又有古琴的手法。近代,當時國內的民族樂團已有“阮”這種樂器,但并非“起源于秦漢,鼎盛于唐宋,沒落于明清”的真正的阮咸,阮的制作方法此前已失傳近百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