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長網(wǎng)
家長網(wǎng)  /   歷史名人  /  三國名人  /  孫權被稱為什么

孫權被稱為什么

時間:2023-12-04 16:16閱讀數(shù):564

孫權,字仲謀,三國時期孫吳開國皇帝,孫權19歲繼承哥哥孫策的位置,當時江東地區(qū)局勢動蕩不安,孫權憑借自己出眾的政治才能和軍事謀略,很快使局勢安定,并在群雄割據(jù)中打下了江東基業(yè),被后人稱為吳大帝。

孫權被稱為什么

孫權,字仲謀,是三國時期孫吳開國皇帝、政治家、軍事統(tǒng)帥。孫權的綽號有以下幾個:

碧眼兒:孫權生來紫髯碧眼,目有精光,方頤大口。因此被稱為“碧眼兒”。

孫仲謀:這是孫權的字,因此也被人稱為孫仲謀。

吳大帝:孫權于229年在武昌正式稱帝,國號吳,不久后遷都建業(yè),是為吳大帝。

孫權大帝:孫權是三國時代統(tǒng)治者中最長壽的,孫權終年71歲,在位24年,謚號大皇帝,因此也被叫做孫權大帝。

這些綽號都是對孫權某一方面特點的稱呼,不同的綽號也反映了他在不同方面的形象和影響力。

孫權為何被稱為孫十萬

孫權五次親征合肥,有幾個特點:帶兵動輒十萬、不敢上按、打不過就跑、聽說有援軍就跑。

看看五次進攻合肥:

第一次:公元208年,赤壁之戰(zhàn)時,曹操主力在荊州,孫權帶兵圍攻合肥。曹操赤壁兵敗后,在云夢澤麋鹿,派了一名小將張喜救援合肥,孫權聽說援軍馬上到達,立即撤軍。

第二次:公元215年,曹操征漢中期間。孫權打算趁合肥空虛撈點好處,率十萬軍隊圍攻合肥,發(fā)生了著名的“張遼威震逍遙津”,孫權差點喪命。

第三次:公元229年,孫權先耍了一些手段麻痹魏軍,打算魏國大軍撤走后猛攻,被守將滿寵識破。孫權大軍到來,看到魏軍有準備,一仗沒打就撤走了。

第四次:公元232年,滿寵建合肥新城,孫權以為魏軍膽怯,便發(fā)兵進攻。因合肥新城距水遠,吳軍在船上呆了二十多天不敢上岸,上岸后被滿寵的伏兵殺了幾百人,立即撤軍。

第五次:公元234年,孫權配合諸葛亮北伐,率十萬大軍再度進攻合肥,圍城兩個月,因魏帝曹叡要親征救援,立即撤軍。

東吳的基業(yè),是孫策奠定,靠幾位大都督保全。第一任大都督周瑜,打了赤壁之戰(zhàn);第三任呂蒙,白衣渡江奪取荊州;第四任陸遜,打贏夷陵之戰(zhàn)。

孫權被稱為什么帝

孫權被尊為吳國的東吳皇帝。

因為孫權在三國時期建立了吳國,并擔任了該國的首領,后來被尊為東吳皇帝,統(tǒng)治了長達26年的時間,是一位有著卓越政治、軍事才能并且具有開創(chuàng)性的君主。

吳國的東吳皇帝一般指孫權,他的支配區(qū)域主要是現(xiàn)代江蘇、浙江和上海地區(qū),他在位期間進行了大量的改革,促進了社會經(jīng)濟的發(fā)展,他還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水軍,在海上和陸地上對敵人進行了長時間的抵抗。

因此,孫權作為吳國的東吳皇帝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,也是三國時期的重要歷史人物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