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長網
家長網  /   小孩第一次拿錢該如何教育他

小孩第一次拿錢該如何教育他

2024-04-22962閱讀量
  • 小孩第一次拿錢該如何教育他

    要知道,我們的生活是離不開錢的,大人如此,孩子也是這樣,所以如果在生活中,家長對孩子的管教太過嚴格,不給孩子零花錢,孩子很容易就會出現(xiàn)在家里偷偷拿錢的行為,對此家長應該怎么做呢?

    小孩第一次拿錢該如何教育他

    1、切勿上綱上線,忌用“偷”字。對于孩子私自拿家里的錢的事,父母不要輕易上綱上線,說他是在偷錢。偷錢是涉及道德感的一個詞,而孩子通常不會把拿了自己家的錢的行為解讀為“偷”,只是知道未經允許,拿了錢被發(fā)現(xiàn)后有可能會挨罵。

    如果父母對他這種事先不報告的行為判定為“偷”,將會對十歲孩子的脆弱心理造成很強的道德壓力,給他留下情感創(chuàng)傷的體驗,讓他覺得自己是一個有問題的人,這樣的教育結果顯然是負面的。

    2、不要用對待犯人的態(tài)度對待孩子。一個有威信的成年人,最好不要做那種為了一探究竟,而跟蹤尾隨孩子的事,也不要當場“人贓并獲”,這不是刑偵破案,也不是引敵入甕,回到家更不要審訊逼供。

    教育的事,不但要考慮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,也要考慮成年人的形象問題。當父母用步步緊逼的方式逼孩子說實話,交待錢的去處,不留情面的批評,事后會讓孩子感到成年人世界的可怕和陰暗,對父母也尊重不起來,這樣的教育結果顯然是負面的。

  • 小孩第一次偷東西應該怎么正確教育

    在發(fā)現(xiàn)孩子第一次偷東西的時候,家長不要一昧的打罵孩子,也不能恐嚇孩子,而是要帶著孩子第一時間將東西還回去,并給對方進行道歉。之后告訴孩子偷東西的行為是錯誤的,有喜歡的東西可以一起溝通,或者通過家庭勞動去掙。事后也要給孩子培養(yǎng)道德基礎,讓孩子明白有些事可以做,但有些事絕不能做。

    小孩第一次偷東西應該怎么正確教育

    父母在孩子第一次偷拿時的反應和做法很重要。

    有很多爸爸媽媽在第一次發(fā)現(xiàn)孩子偷拿后沒有當回事,想著反正就是小事,沒什么大不了。就是因為第一次父母的“不重視”,讓孩子有了放心大膽偷拿的勇氣。一旦養(yǎng)成習慣,孩子就覺得“偷拿”也是理所當然。俗話說“再一再二不再三”,事不過三,一旦超過三次,就會養(yǎng)成習慣。

    發(fā)現(xiàn)孩子偷拿一定要及時糾正。和孩子坐下來,好好溝通。試圖理解他為什么會去偷自行車,是否是因為認為自己缺少什么或者受到了某種壓力。并告訴孩子偷東西是錯誤的,帶來的后果不僅會給別人帶來傷害,也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。

    通過和孩子一起探討自私、侵犯他人物品的行為對自己和別人的傷害等問題,讓孩子明了偷竊行為的錯誤性和導致的后果,加強正義感和同理心,以促進孩子道德素質的提高和行為的改善。

  • 小孩子第一次偷東西怎么教育

    孩子把別人的東西拿回家,很多家長腦子里閃過的第一個詞語就是“偷”,面對孩子的偷拿行為,很多家長都感到十分的崩潰,簡直不敢相信孩子會養(yǎng)成這樣的壞習慣,那么,面對孩子第一次偷東西的情況,家長應該怎么教育孩子。

    小孩子第一次偷東西怎么教育

    1、要搞清楚孩子的行為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。孩子在小的時候,基本上是屬于無意識的行為,他對于歸屬的概念并不清晰,孩子在幼兒園玩玩具,沒有玩夠,想繼續(xù)玩怎么辦,就選擇拿回家。他并沒有意識到這個行為是不對的,而是認為是很自然的行為。

    2、要學會理解孩子。孩子對于沒有見過的,或者是喜歡的東西,肯定會有十足的興趣。當成人見到心儀的物品時都想買回家,更何況孩子,只是孩子不懂得自己應該用什么樣的正確方式得到,是買還是借。他沒有這個意識,他只知道我喜歡就要拿回來,不管別人是否同意。家長要理解孩子的行為,屬于正常的心理范圍。

    3、不要給孩子貼上標簽。孩子只是由于喜歡、好奇心等原因拿了別人的東西,僅僅是因為喜歡它,想讓它和自己一起玩。這時,我們絕對不能使用“偷”這個字眼。因為孩子的這種行為,是由于無知,根本就不懂得“偷”的概念而造成的。

    4、保持冷靜,不要反映過度。雖然孩子發(fā)生了“偷拿”行為,但并不意味著他就變成了小偷。父母應該保持冷靜,思考下是什么原因讓他這樣做?孩子想要什么?是零用錢不夠,還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與關心?

  • 小孩第一次偷東西怎么教育

    小孩子偷東西是家長非常厭惡的行為,如果孩子出現(xiàn)了這樣的行為,有的家長甚至會直接出手打罵孩子。但其實,這種教育方式是非常不對的,家長這樣做,不僅不會起到任何的教育作用,還會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。

    小孩第一次偷東西怎么教育

    1、冷靜,不要反應過度。雖然孩子發(fā)生了“偷東西”行為,但并不意味著他就變成了小偷。父母應該保持冷靜,思考下是什么原因讓他這樣做?孩子想要什么?是零用錢不夠,還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與關心?

    比如,如果孩子沒有零花錢,或者感覺自身需求沒有得到滿足,他可能會選擇自己動手“自取所需”;孩子如果覺得沒有人關心他、愛他,“偷東西”可能惠成為他們表達不滿以及需求滿足的方式。

    家長一定要心平氣和地和孩子溝通,了解他這一行為背后真正的原因,可以做出相應的應對措施,給予孩子適當?shù)臐M足。

    2、讓孩子歸還物品和錢。如果孩子的東西是在外面商店或者別處拿的,事發(fā)后家長必須監(jiān)督孩子或者陪他一起歸還物品并道歉,而且必須是當面還,不能偷偷地放回去,這樣能讓孩子認識到這一行為的性質和相應的后果。

  • 小孩第一次偷錢應該怎么正確教育

    犯錯是我們每個人都會出現(xiàn)的行為,尤其是小孩子,由于認知較少,所以經常會做出一些觸碰父母原則性的問題,比如偷錢,而一旦孩子發(fā)現(xiàn)這種行為帶來的好處,就會上癮,所以在他們第一次出現(xiàn)這種行為時,家長就一定要給予重視。

    小孩第一次偷錢應該怎么正確教育

    1、切勿上綱上線,忌用“偷”字。對于孩子私自拿家里的錢的事,父母不要輕易上綱上線,說他是在偷錢。偷錢是涉及道德感的一個詞,而孩子通常不會把拿了自己家的錢的行為解讀為“偷”,只是知道未經允許,拿了錢被發(fā)現(xiàn)后有可能會挨罵。

    如果父母對他這種事先不報告的行為判定為“偷”,將會對孩子的脆弱心理造成很強的道德壓力,給他留下情感創(chuàng)傷的體驗,讓他覺得自己是一個有問題的人,這樣的教育結果顯然是負面的。

    2、和孩子商量彌補錯誤。既然錯誤已經發(fā)生,孩子也了解了自己的錯誤之后,下一步就應該和孩子商量究竟如何彌補這個錯誤,讓孩子在這個事件中,不會丟失自己的尊嚴,還會獲得真正的成長。

    可以通過做家務把這個錢掙回來,也可以讓孩子出去掙錢,但一定要注意安全性,讓孩子付出相應的代價??傊?,這并不是懲罰,而是讓孩子懂得為自己的錯誤去負責任。

  • 孩子第一次偷東西該如何教育

    有的家長說在逛商場的時候發(fā)現(xiàn)孩子把玩具帶回了家,看到孩子這樣的行為,家長很是擔心和害怕,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才好。家長要注意的是,教育孩子一定要正確引導,不能打罵孩子,不能對孩子上綱上線。

    孩子第一次偷東西該如何教育

    1.培養(yǎng)孩子的物權意識當孩子看到別人的東西很喜歡,未經允許就拿走,父母要教育孩子在拿別人的東西之前,一定要先征求別人的同意,再拿取相關的物品。

    如果孩子對此還是沒有明確的意識,則父母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,來為孩子樹立榜樣,當父母要拿取孩子的物品的時,要先征求一下孩子的同意再行動,使孩子逐漸形成“我的、你的、他的”的物權意識。

    2.給予孩子陪伴與關愛。孩子有的時候做出一些“出格”的行為,是由于缺乏父母的關愛,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,因此父母應該多給予孩子陪伴與關愛,所謂的陪伴不是待在孩子身邊,與孩子多溝通交流,做到高質量的陪伴。

    3.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。當孩子出現(xiàn)“偷東西”的行為時,不管是有心的還是無意的,父母都不能一味包庇自己的孩子,要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每一個行為負責,犯錯了就要勇于承擔錯誤,積極地認錯并改正。

  • 小孩拿錢不跟大人說如何教育

    孩子偷錢一直是家長比較頭疼的事,很多家長發(fā)現(xiàn)孩子偷錢后,對孩子非打則罵,想讓孩子改掉偷錢的壞習慣,家長的用心是對的,但方法是錯誤的,家長打罵孩子,只會極其孩子的反抗心理,讓事情朝著更糟糕的方向發(fā)展,正確的做法應該是,了解背后原因,有針對性的幫助孩子解決問題。

    小孩拿錢不跟大人說如何教育

    1.孩子因為拿錢而撒謊,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欺騙,而是一種臨時的“應變”,這種應變無論對于孩子還是成年人都是不能完全避免的,甚至是不可或缺的。

    2.詢問緣由。發(fā)現(xiàn)寶寶從家里偷偷拿錢時候,家長需要和寶寶進行交流,詢問寶寶為什么從家里拿錢的,一定要將原因了解清楚了,這樣才好解決這個問題。

    3.適當?shù)膽土P。發(fā)現(xiàn)寶寶從家里偷偷的拿錢后,對于孩子做錯的事情,可以進行適當?shù)膽土P的,讓孩子明白這樣的一個道理,就是做錯了事情,必須要承擔后果,可以罰孩子面壁思過等,這樣才能給孩子有一個是非的概念,明白從家里偷偷的拿錢是不對的行為。

    4.培養(yǎng)孩子面對現(xiàn)實和承擔后果的勇氣,通過講道理的方式,樹立孩子正確的一個人生觀,價值觀,世界觀。切記不可用武力的形式去強行逼迫孩子承認或矯正,這樣常常會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。

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