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長網(wǎng)
家長網(wǎng)  /   教育資訊  /  生活  /  青春期的男孩子怎么去引導(dǎo)

青春期的男孩子怎么去引導(dǎo)

時間:2024-12-03 14:38類型:生活閱讀數(shù):546

青春期男孩子的特點之一就是脾氣暴躁,或許會因為一件小事就能跟父母起沖突,非常難以管教,有的父母氣的要直接動手打孩子,這是千萬不行的。只有去引導(dǎo)和影響,我們孩子的青春期自然會平安度過。

青春期的男孩子怎么去引導(dǎo)

1、冷靜處理

家長應(yīng)該清楚自己的孩子正處于青春期,正處于叛逆期。千萬不能再去不顧顏面的打罵孩子。因為孩子在這個時候自尊心是最強的時候。這個時候家長要冷靜下來,好好想想,要試著和孩子溝通,多聽聽孩子的想法,和孩子多相處,最好是處成朋友。這樣就避免家庭矛盾。

2、多講道理

男孩要步入青春期了,也是非常關(guān)鍵的一個階段,很多孩子在這幾年里不聽話走歪路。

這個時候家長要多觀查孩子的變化,多做孩子的思想工作,多講道理,要有耐心不能著急,只有這樣才能讓順利度過逆反期的心理。這是每個家長的意務(wù)。

3、加強溝通交流

這時候的男孩子子,自我意識增強,不怎么喜歡與家長交流了,心中有已長大的想法,往往做事喜歡自作主張。這階段家長一定要主動與男孩子進行思想溝通交流,了解男孩子的想法,同時也培養(yǎng)了雙方的感情。

4、多提升自我修養(yǎng)

親子關(guān)系是教育中的重要關(guān)系之一,在孩子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,提升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技巧,從我自身經(jīng)驗來說,最主要的就是多多讀書,學(xué)習(xí),特別是學(xué)習(xí)一些親子教育和人際關(guān)系相處,然后再把學(xué)到的一點點的運用到生活和工作中,要懂得換位思考,再加強一下修心。

5、相信孩子

我相信這世界上沒有不優(yōu)秀的孩子,只有不懂得鼓勵的家長。當(dāng)孩子有夢想的時候不要去貶低他,而是積極鼓勵,做他的后盾;其次就是懂得跟孩子認錯。最后我覺得是懂得示弱,特別是作為母親,要懂得和孩子示弱,比如家長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問題,可以和孩子聊聊,問問他們的意見。

6、學(xué)會和孩子做朋友

要跟孩子成為好朋友,這種關(guān)系,而不是成為領(lǐng)導(dǎo)這個和服從者的關(guān)系。當(dāng)真正跟孩子成為朋友之后你會發(fā)現(xiàn)你更貼近孩子內(nèi)心生活,孩子會自然而然跟你打成一片,問題就會迎刃而解。

孩子叛逆家長怎么辦

1、分析事情的利弊

如果小孩子非常的叛逆不聽話,我們家長這個時候不要急于發(fā)脾氣和呵斥孩子,先弄清孩子為什么不聽話,然后進行正確的疏導(dǎo)和教育,給孩子講清楚事情的利與弊。這樣更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,以便更好的改正,下次不會再犯了

2、和孩子好好交談

對于叛逆期的孩子我們做家長的不用大驚小怪,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然。我們首先選擇坐下來和孩子好好談?wù)?,知道孩子是怎樣想的?選擇和孩子做朋友,站在孩子角度看問題。

3、幫助孩子解決問題

給予叛逆期的孩子更多幫助,首先要學(xué)會了解孩子所處于的環(huán)境、所面臨的問題、孩子目前的想法,站在孩子的角度給予更多的理解和尊重,同時要讓孩子理解到家庭的溫暖、父母作為后盾的支持,給予孩子直面問題的勇氣,協(xié)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。

青春期內(nèi)比較顯著的幾個心理特點是什么

1、脫離父母

青春期之前的小孩不管是心理還是物質(zhì)生活上,都是要依賴于父母的,而隨著年齡和認知的成長,孩子們獨立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。這時候的小孩雖然物質(zhì)上還是要依賴于父母,但他們的心理和思想已經(jīng)向獨立的個體轉(zhuǎn)變,他們會更渴望獨立自主,不希望被干預(yù)。

2、存疑與反對

青春期的小孩思想正發(fā)生著巨大的轉(zhuǎn)變,在渴望獨立的同時,他們也擁有了更多獨立思考的能力,對周圍很多東西都抱有存疑的態(tài)度。所以,很多事情不是父母口中的對錯判斷,而是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嘗試、接觸、了解去獲取真實的結(jié)果和答案。

3、自我做主

這最明顯的表現(xiàn)就是叛逆,在獨立意識覺醒下,孩子渴望擁有更多獨立的空間,從物質(zhì)空間到思想空間上,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夠快速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,去彰顯自己獨特的個性。因此,在很多事情上,孩子都會通過叛逆的方式來反抗父母對自己的控制和干預(yù)。

4、尋求同伴

青春期的小孩一方面渴望特立獨行的個性,一方面有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夠被認同和支持,希望自己的與眾不同的那一個,另一方面又渴望在群體中尋找自己的價值和存在感。因此,他們就會與自己想法一致、擁有共同語言的同伴們在一起,以尋找自己的“歸屬感”。